工作研究
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,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為今后五年全省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,支持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、集聚發展、率先崛起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、省委書記汪洋到清遠調研時強調,清遠要加快城區擴容提質,帶動全市科學發展。市委六屆三次全會號召,借省黨代會東風,開科學發展快船,努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率先突破。作為中心城區,必須全面加快擴容提質步伐,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,努力為促進全市區域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。
一、必須統一思想,提高認識,切實肩負起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重大責任
(一)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,是最大程度發揮全市中心區域優勢,努力當好實施“橋頭堡”戰略“先行區”的迫切需要。目前中心城區規模還不大、人口還不多、服務功能還不完善,城市的承載力、吸引力、輻射力和帶動力還不強,嚴重制約了中心城區自身優勢和服務功能的發揮。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,不僅有利于全面提升承接珠三角產業、資金、信息、技術轉移水平,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承接內地勞動力、資金、礦產資源等要素輸出,形成南融珠三角、北拓內地市場的雙向開放新優勢。
(二)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,是全面貫徹落實省市戰略部署,努力當好提升清遠區域協調發展水平“主力區”的必然要求。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把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擺上了戰略地位,即將出臺《促進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加快發展的五年行動計劃》。汪洋書記到清遠調研時強調,中心城區要重點加快產業、人口、城市“三個擴容”和產業、人口、城市、生活“四個提質”。市委六屆三次全會專題研究部署區域協調發展問題,審議通過了《關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》,明確要求中心城區要加快擴容提質,輻射帶動全市區域協調發展。作為中心城區,只有加快擴容提質,才能貫徹落實好上級的戰略部署,才能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,才能努力當好提升清遠區域協調發展水平的“主力區”,才能真正“借東風”、“開快船”,不辜負上級的重視與期望。
(三)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,是加快轉型升級、實現富民強區,努力當好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“示范區”的必由之路。中心城區還存在經濟總量不大、發展質量不高、資源環境壓力加大、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、社會建設管理亟待加強等問題。既影響了富民強區進程,也影響了群眾的幸福感。作為中心城區,只有加快擴容提質,用不平衡發展理念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,才能全面協調推進經濟社會各項建設,才能加快轉型升級、實現富民強區,才能努力當好粵東西北地級市城區擴容提質的“示范區”。
二、必須搶抓機遇,乘勢而上,全面開創中心城區擴容提質的嶄新局面
(一)著力調整發展理念,增強中心城區活力。一是調整發展思路,走“科學規劃、從容發展”和“點上發展,面上保護”的新路子。強化主體功能區規劃,以科學規劃為龍頭,從容推進開發建設,沉住氣,留住地,打造好環境,把寶貴的土地資源留給真正的好項目。強化“點上發展、面上保護”,堅決防止“四處點火、到處冒煙、遍地開花”,最大限度地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。二是調整發展定位,實現與大廣州都市圈的錯位發展、互補發展。突破行政區域局限,主動參與廣州的產業分工與合作,積極發展汽車零配件、制冷設備零配件、機械裝備零部件、服務業外包等與廣州產業錯位對接、互補對接的高附加值配套產業,為廣州大制造業和大服務業做好“配角”。主動承接廣州分解出來的部分城市功能,用廣清同城化的理念,主動融入廣州都市圈。三是調整發展重心,注重經濟發展、社會建設和城市管理同步推進。堅持加快發展經濟,夯實擴容提質的物質基礎,肩負起增強全市經濟實力、促進全市區域協調發展的重任。改變過去重經濟發展輕社會建設的片面追求,從GDP崇拜中解放出來,將更多的精力用到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城市管理上來,同步推進中心城區的經濟發展、社會建設和城市管理。
(二)著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,增強中心城區帶動力。一是完善中心城區產業布局。按照市主體功能區規劃,遵循宜工則工、宜商則商、宜游則游、宜農則農的主體功能理念,優化中心城區產業布局。市區中心鳳城、東城、洲心、橫荷四個街按照“退二進三”的思路,把產業發展重心轉移到第三產業上來。石角、源潭兩個鎮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任務,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。龍塘鎮全力配合高新區的戰略發展,共同打造高端產業成長新區。飛來峽鎮堅持環境優先,側重發展綠色農業、生態旅游業,守住一方凈土。二是提高產業園區開發水平。參照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的經驗做法,完善提升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和陶瓷工業城的園區規劃,加強園區的道路、供電、供水、生活小區等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,優化園區綜合服務功能和生產生活環境,把園區打造成為產城融合、宜業宜居的產業新城,吸引高端產業和人口集聚。嚴格把好園區招商引資質量關,提高項目準入門檻,實施從容招商。三是優先發展服務業。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,加快發展壯大以商貿業、物流業、旅游業、房地產業、會展業、金融服務業和文教產業等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,做大做強城市經濟,推動三次產業比例由“二三一”向“三二一”轉變,凸顯中心城區產業特色和優勢。四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。對龍塘鎮和石角鎮的分散拆解業進行區域整合,提升產業集聚水平;加快引進先進機械拆解技術,提高拆解水平和資源利用率;大力發展有色金屬深加工,延長產業鏈條,提升產業層次;加強有色金屬產業資訊中心、分析檢測中心、交易中心、產品研發中心和質量認證中心建設,增強自主創新能力,支撐產業轉型升級,提升產業效益。五是加快發展優質高效農業。扎實推進橫荷大有、石角七星等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,規劃建設一批農家樂、田園風光、城郊休閑項目,打造生態型、觀光型、都市型農業特色。
(三)著力打造優美城市環境,增強中心城區吸引力。一是以規劃為龍頭,打造個性鮮明的魅力城市。用融入珠三角城市群的視野,做好“理念對接”、“交通對接”、“產業對接”、“功能對接”的文章,實現與廣州等周邊城市協調聯動,功能互補,協作共贏,凸顯大廣州衛星城的個性魅力。做好“森林進城”、“綠道繞城”、“湖水環城”的文章,凸顯華南休閑宜居名城和“湖城”的個性魅力。做好中心城區規劃、集鎮規劃、農村規劃、園區規劃“四規融合”的文章,打造一批產業特色型、生態休閑型、歷史文化型特色風情鄉鎮,打造一批個性鮮明、獨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觀。二是以建設為抓手,打造配套完善的魅力城市。重點推進“九個一批”城建項目建設。(1)建設一批“湖城”、環城水系和環城綠帶項目,營造中心城區“半城山色半城湖”的城市美景;(2)建設一批街區亭苑、公園廣場、園林綠地和沿路綠化,營造森林進城、城在林中、路在綠中、房在園中、人在景中的生態休閑城市;(3)建設一批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;(4)建設一批市政道路項目,打通斷頭路,建成城市快速路網,帶動城市空間擴展;(5)建設一批文化設施,增強城市人文氣息;(6)建設一批教育、醫療衛生項目;(7)建設一批市場、停車場,通過改造和新建市場、停車場,解決市民買菜難、停車難問題;(8)建設一批“三舊”改造項目;(9)建設一批建筑精品。三是以管理為突破口,打造環境優美的魅力城市。
(四)著力加強社會建設管理,增強中心城區凝聚力。轉變政府職能,打造服務型政府。以建設“小政府、大社會”,“強政府、好社會”為目標,推動政府從“管理型”向“服務型”轉變。培育社會組織,提高社會自我管理能力。加強基層基礎工作,打牢社會服務管理的根基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加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。優化民主法治環境,促進社會公平正義。加強思想道德建設,構筑共同精神家園。
(五)著力構建重大發展平臺,增強中心城區承載力。著力構建“六大發展平臺”:一是構建高端教育發展平臺。全力配合推進省職教基地建設,加快打造一座占地面積30多平方公里、擁有14所職業院校近30萬人的現代職業教育示范園區,促進人口和人才集聚,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,以此推動城市擴容提質。二是構建高新產業發展平臺。重點推進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和陶瓷工業城的轉型升級,早日把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成為產業鏈條完整、集群度高、產值超1000億元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基地,把陶瓷工業城建設成為環境優美、產品附加值高、產值超250億元的綠色陶都。高新區、清城區“兩區一心”、“兩區一體”,共同推進蓮湖工業園、光電產業園、百嘉科技創新園的開發建設。三是構建現代服務業發展平臺。加快建設城西大道-人民路商貿物流板塊,高標準規劃開發東城新區、武廣高鐵站、廣清城際輕軌站商貿物流板塊,形成五大商貿物流組團。四是構建大交通樞紐平臺。加快推進清三公路大修、廣清高速擴建、廣樂高速、汕湛高速、佛清從高速、廣清城際輕軌、清遠四橋、清遠五橋等“六路兩橋”重大交通項目建設,凸顯南融北拓“橋頭堡”的交通樞紐地位。五是構建湖城水系平臺。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江河湖泊山水資源,高質量推進北江、飛來湖和大燕河的開發建設,塑造中心城區“山環水繞、城在綠中”的“湖城”、“綠城”特色,彰顯個性鮮明的城市魅力。六是構建政務服務平臺。充分發揮中心城區(高新區及清城區)綜合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的作用,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提供快捷方便的“一條龍”服務,優化政務服務環境。
(六)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,增強中心城區競爭力。加快土地制度改革,盤活存量建設用地;推進農村綜合改革;創新建設投入機制;完善城市管理體制;深化戶籍制度改革;激活招才引智辦法。
(作者系中共清遠市委常委、高新區黨工委書記、清城區委書記、區人大常委會主任)